讲讲自己有关喝酒的故事,与大家分享!从每天必喝,到现在戒了酒的感受,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我是二十多岁开始喝酒的,现在算来已经三、四十年的酒龄。酒能带给人刺激和兴奋,喝酒的习惯是由家庭熏染、自身环境、个人血型、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有关系。“无酒不成席”,时间长了,饭可以不吃,但酒不可以不喝,每次吃饭前,只要没有酒,顿时感觉没有了食欲,酒变成了必须品,成了维系生命的重要依靠。
喝酒就得有菜,虽然受生活条件所限,菜的多样性达不到,但既使普通的菜,也要使之尽量能多一两样。
自己在家喝,每次白酒一杯,接近3两,喝着喝着,渐渐感觉一杯不够了,要倒一杯半,后来要靠近两杯了。喝的酒都是成壶打的,开始5斤的,后来10斤的壶。后来发现那也不抗喝,下去的速度很快。
有一次,妻子打趣地说:今天喝酒有什么说道呢?
我笑着说:今天,是毛主席他老人家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发表多少多少周年,毛主席在那次讲话中,提倡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方针,确定了文艺“为工农兵服务、为大众服务”的方向,这么大的事,难道不应当喝吗?
把妻子白话的目瞪口呆,半天才缓过劲儿来,说:要喝酒就喝酒,少扯那个里跟愣!
但绝大多数爱冲动是共同的,也有少数人爱哭闹的、爱摔东西砸玻璃的,寻衅滋事打架的,形态各异,不一而举!
八十年代中期,刚参加工作那会儿,中午几个年青工友在饭店小聚,刚上桌,其中一个姓孙的小子,吹牛逼说,这一碗酒他一口就干了,没咋嘀!大伙说,那就干一个看看。
说时迟那时快,一抬碗周了,就势趴桌上,直到大家吃完也没叫醒他,无奈,四个人把着胳膊腿,抬回厂里,把他往仓库纸箱上一扔,一下午没醒。
更滑稽的是,有一次有幸跟某局长吃饭。局长是快中午时到企业检查工作的,时间长了都明白的,什么事情都要“研究研究”,但只要“烟酒”,就研究解决了。
起初局长是昂首挺胸、前呼后拥的,对一般人是眼皮不带夹的,后来三杯酒下肚,却放下了官架,拍着你的肩膀,跟你推心置腹,称兄道弟的。看来,酒真是个好东西,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。
后来,慢性胃炎犯了,很厉害,该检查的都检查了,包括胃镜,后来大夫说了,你这是糜烂性的,胃粘膜都没有了,再喝就无异于自杀!另外,生冷凉硬不能吃!
咳!生来本身不容易,生就奔着走去的,早走晚走,早晚要走,何苦因为这一定的结果,而中止了这喝酒的嗜好。再说,养成的习惯也不是说戒就戒得了的。
好了伤疤忘了痛。病渐渐好了,照喝不误!
真正让我下决心要戒掉酒的,有两件事。
第一,就是酒能使人乱性,迷失心智,会让人说不该说的话,做不该做的事。
第二,十多年前外伤骨折造成股骨头坏死,医生告诚,必须滴酒不沾。对我来说,死可忍受,但活着遭罪忍受不了。
但戒酒的过程也很不容易,养成的习惯一时难以适应。每次饭前,要先倒上一杯水,在意念上代替白酒,一点一点适应过来。
起初最难的是意志力,喝酒抽烟是多年的习惯,身体已经适应了整个循环系统,一旦“断供”,会造成多种不适。象我就有恍惚、迷惘、战栗、失眠等现象,等逐渐完全适应就好了!